阜阳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好经营大文章

2020-08-27

返回列表

 粮食生产实现“九连增、十一连丰”,连续七年超百亿斤;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25家,总量居全省第2位;2014年,全市农林牧渔实现总产值535.1亿元、增加值289.4亿元,增幅双双跃居全省第3位,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31.9亿元,比2010年增加447亿元,年均增速居全省首位……

       “十二五”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牢固树立经营农业理念,围绕“规模、结构、转化、合作”八字方针,深入推进改革创新,持续强化组织领导、政策扶持、科技支撑和基础保障,现代农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,颍淮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农业由大到强快速发展的华美乐章。


规模经营,综合产能实现新提升


      [数字]2014年,全市粮食总产548.1万吨,比2010年增加55万吨,增长11%,实现“九连增、十一连丰”,连续七年超百亿斤;农林牧渔实现总产值535.1亿元,比2010年增加165.4亿元,增长44.7%;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289.4亿元,比2010年增加92.1亿元,增长46.7%,农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增幅双双跃居全省第3位。

      [评说]“我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,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,确保粮食总产不减少,巩固百亿江淮粮仓地位。”市农委专家表示,在此基础上,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市着力通过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,解决一家一户生产带来的农民兼业化、经营粗放化,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、劳动生产率、土地生产率难以提高的问题,成效十分明显。

         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,以推进土地流转为抓手,大力发展规模经营。目前,我市土地流转呈现出形式多样化、主体多元化、面积规模化等特点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0万亩,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60万亩,土地流转率53.5%,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。全市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76万亩,占流转总面积的38%,先后涌现出葛浩新、徐淙祥、范恒进等一批规模逾万亩的经营大户。“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规模经营整合了土地、资金、科技等各种要素,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,还能有效降低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投入,大大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。”市农委专家说。

      与此同时,我市大力组织实施高产创建活动。2014年,全市建立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片97个,千亩示范片182个,百亩示范点1777个。全市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538.9公斤,比非示范片高出104公斤。界首、太和、颍州、颍泉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创建目标。


结构调整,特色农业取得新突破


       [数字]2014年,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453.3万亩,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3.2%,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;其中蔬菜瓜果、中药材、花卉苗木、果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383.3万亩,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84.6%,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;农作物设施栽培面积73.58万亩,其中蔬菜设施化率达31%,较2010年增长10个百分点。

       [评说]“为提高种植效益,‘十二五’以来,我市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,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,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、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,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聚集,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”市农委有关专家说。

         优化农业生产布局。按照“近郊都市农业、中郊优势农业、远郊生态农业”的总体思路,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引导,优化产业空间布局。在阜城及各县城周边大力发展蔬菜、瓜果、花卉和观光、旅游、休闲农业,规划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和休闲农业示范点,促进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同步提升。2015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预计450多万亩,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3.4%,初步形成以特色粮油、蔬菜瓜果、中药材、水果、花卉苗木、蚕桑杞柳、经济林木、畜牧水产为重点的八大农业特色产业。

      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。引导各地发挥当地资源、基础、生态优势,走特色发展之路。目前,我市初步形成了苗集晚秋黄梨、黄岗柳编、会龙辣椒、食用菌、沿淮低洼地水产养殖、临泉县范兴集蔬菜、太和县李兴桔梗、颍泉区闻集草莓等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区30多个。坚持“一村一品、一乡一业”,全市已发展一村一品村镇289个,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4个、省级特色专业村镇34个、市级特色专业村镇201个。


加工转化,产业化发展跃上新台阶


      [数字]2014年,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,比2010年增加了37家;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31.9亿元,比2010年增加447亿元,增长2.4倍,年均增速居全省首位。

      [评说]“如何加快‘百亿粮仓’向‘千亿厨房’转变?就要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导向,切实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。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,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。”市农委有关专家说。

       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。我市认真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措施,2014年兑现财政奖补资金883.5万元,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64亿元。目前,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3107个,其中,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70家,省级龙头企业58家,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,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33家。

      推进农产品就地转化。通过实施财政贴息、银行贷款倾斜等措施,支持企业建立无公害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,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加工业。目前,全市粮食就地加工转换率达到60.6%,畜禽就地加工转化率均在90%以上,食品工业成为我市第一大产业。“我们既着力培育大工厂,也注重发展小作坊,以阿龙富硒馒头、洪胡子枕头馍为代表的一批小作坊呈铺天盖地之势,快速发展。”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
      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。颍上稻米加工、颍东食品加工、临泉脱水蔬菜加工、阜南柳编加工、界首棉花和肉类加工、太和面粉中药材加工等10大加工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,其中50亿元以上加工集群3个,5亿元至50亿元加工集群7个,规模企业达295家。

     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。2014年,全市专业化、规模化生产基地达748万亩,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0%,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2个。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形式,阜阳京九丝绸有限公司在颍上、阜南等地建立蚕桑基地1万多亩,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在太和建立绿色小麦原料基地20万亩,既保障了优质原料供应,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。


合作发展,经营活力得到新增强


         [数字]2014年,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48.8%,比2010年的10.6%提高了38.2个百分点,年均增幅46%,流转率居全省第5位,在皖北六市中居首位。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25家,比2010年的1403家增加了5322家,年均增长48%,总量居全省第2位;家庭农场发展到2044家,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36%。

      [评说]“大力推进土地流转,积极培育扶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,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。”市农委有关专家说。

      坚持以提高组织化水平为目标,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、财政支农专项、政策性农业保险、银行小额贷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重点支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发展;支持有实力的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制兴办农业企业,开展企业化经营。大力开展农业招商,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,兴办农业企业。2014年,全市农业招商引资总额173.1亿元;累计注册农业企业2701家,较上年增加1290家,农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。

     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,激发农业发展活力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,颍泉区、临泉县等试点地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开展;积极推进农业金融改革,通过开展保单质押贷款、家庭农场直管直贷等产品创新,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困难。

      坚持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,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市坚持规划引领、基础先行、科技支撑、投资保障、主体建设、产业主导、政府推进的思路,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康发展。目前,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,省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,示范区内土地流转率达60%,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比重达45%,示范区内以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为主,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。示范区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示范区高出30%,辐射区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%。